传媒网 全省首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加速崛起, 保定做对了什么?

全省首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加速崛起, 保定做对了什么?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成为保定市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资料片)  贾博钧 摄

金色九月,秋风送爽。走进蠡县北埝乡,起重机不停歇、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忙碌作业……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100兆瓦风力发电工程项目建设正酣。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23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6.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8.36万吨。

节能降碳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9月2日,全省科技大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由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申报的“风力发电数字孪生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这场表彰科技创新的省级大会上,我市荣获省科学技术奖19项,获奖总数在全省11个设区市位居前列。

作为全国地级市中首批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河北省首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保定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氛围浓厚。

科技创新,保定“单打”成绩很亮眼。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河北省主研项目一等奖零的突破。

中创燕园“氮化镓材料体系复合蓝宝石衬底及氮化铝陶瓷基板”项目,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为半导体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

科技创新,保定“团体”表现很抢眼。

保定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8%,稳居全省第一位,超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持续增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8.34亿元、全省第一。

科教强省考核指标成绩全省第二,科技研发平台数量515家,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居全省第二、第三位。

……

时代呼唤创新,科技创新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保定市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促研发、强培育、谋转化等关键节点不放松,持续激发社会创新动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作为保定市首批科技“揭榜挂帅”项目完成者之一,三臧生物承建河北省科技厅批准的唯一省级干细胞类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内干细胞全产业链运营商和储存规模领先的产业化基地(库)。 市科技局供图

“塔尖引进”:资源涌向“创新的源头”

在保定,从实验室跑出“独角兽”的故事不断上演。

同光晶体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成立SiC单晶材料与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设立院士工作站,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树深、夏建白、郑厚植;10余年间,同光晶体引进一批院士专家,渐渐形成一支科学家“创业天团”……

截至2023年底,这座城市聚集了4家院士工作站,14家省级科技研发平台、各级各类研发平台515个,17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如何加速让“象牙塔”中的高精尖技术转化为应用实际,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为了吸引优质科技资源,2021年保定官宣实施“揭榜挂帅”,把急需的关键技术项目张榜公布,面向社会征集揭榜方,设立2亿元以上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聚集创新资源,以科研成果兑现科研经费投入,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12月22日,作为保定市首批科技“揭榜挂帅”6个项目之一,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臧生物”)承担的“基于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关键技术”项目率先通过专家组验收。

“依托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我们建立心肌细胞株培养体系并进行干细胞多能性、心肌细胞表型等鉴定,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件,培养技术骨干2名,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指标。”在三臧生物总经理邓姗姗看来,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保定实践得到的答案。

截至目前,保定累积发布8批次229个榜单,其中成功揭榜89个榜单,经专家联合评估论证报市政府批准,对其中58个榜单项目给予共计2965万元资金支持,有效撬动企业研发投入3.53亿元。

“育成+培育”:提升科技服务产业能力

如果说“塔尖引进”为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提供“超级资源”,那么高质量的孵化则帮助创新成果实现从“1到10”的跨越。

日前,工信部火炬中心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我市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A类),分别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保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3S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数量全省领先。

“在这里,产业发展有空间,科技转化有平台,人才服务有保障,区域产学研对接的活力能得到充分释放。”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娟介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为科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自2018年入驻以来,企业迅速发展,开展多项先进细胞技术研发,年营业额从最初的900多万元增长为2023年的4500多万元。

“入驻企业迅速成长,平台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来越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介绍,截至目前,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等328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落户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超3000人,累计有3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心实现转化。

“通过育成+培育双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路。”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邵一兵说,当前,保定形成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园区为主的创新创业孵化育成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双创孵化载体分布实现全市各辖区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育成+培育”体系,不仅连接供需两端,还联动保定与京津地区,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成果转移转化、企业降本增效、产业协同发展,让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区域“牵手”,汇聚协同创新的强大势能。

“向下扎根”:让科技创新落地基层乡土

研发创新、转化落地,关键是专注和坚持。不光要向上“捅破天花板”,更要向下“深深扎根”。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建设创新保定,一个县也不能掉队。

目前,市科技局已经形成“月调度、季分析、年总评”工作机制,制定《保定市县域科技创新跃升暨推进消化C类县工作方案》,按照“一县一策”差异化提升的工作思路开展“一对一”科技创新跃升专项服务。

建立科技研发平台梯度培育体系,对全市1875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摸底调研,对符合条件的153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梯度培育库,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包联服务,积极开展“市(县)点菜、省厅配餐”活动。

邀请省科技厅领导和省情报院相关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题辅导培训,让“科技力量”在田野乡间“开花结果”,高质量发展后劲更足。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引才留才是关键。

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保定动作频频:全国“寻宝”,推动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城市建立新一批“人才飞地”。出台人才“双十条”,持续深化特聘院士专家、科技特派员等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拿出1000名事业编制用于民营企业人才引进,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

宏伟蓝图徐徐铺展,保定,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必将创新不止,科技创新这条“必由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保定晚报

编辑:聂明珠

推荐阅读
热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