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晚报】根植沃土·情系家乡——读杨新城长篇报告文学《根深扎沃土·这里是衡中》有感

图片

作者:高振龙

每当被问到籍贯,说到“衡水”二字,下一秒便会有人说:“讲讲你们那的衡中呗!”衡中作为全国的教育高地,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向往之地,大家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说来惭愧,我虽是土生土长的衡水人,但对于衡中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道听途说。

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若再有人问我类似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举起这本书,自豪地说:“答案在这里!”这本书就是长篇报告文学——《根深扎沃土·这里是衡中》。作者是我的老朋友,衡水市著名作家杨新城。多年来,新城兄笔耕不辍,勤奋创作,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文学的天地,成为著名作家。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是与生他养他的那片水土息息相关的,正如莫言与高密、陈忠实与白鹿原、刘绍棠与运河、阿来与川藏区,杨新城与衡中也是如此。《根深扎沃土·这里是衡中》,真让我敬佩,让我感动。年逾七旬的新城兄在校吃住一百天,采访师生员工逾百人,100多个日日夜夜,黄卷青灯,这是杨新城创作的真实写照。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的这一特性在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新诚兄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出版此书,主要是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衡中。”

整本书分成五章,共28篇文章。不管书写的对象是教师、学生、保安还是班级主任或校长,他们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努力奋斗,取得进步。

在第一章《幸福不会从天降》中,保安、老师、学生、校长,向我们展示了在衡中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下的幸福。保安心里的“被尊重”,老师的“教育获得感”,学生的“被安排”,校长的“云升旗”等等,让我们如亲临现场一般感受到了衡中从内到外所散发出来的幸福,如同书中所言:“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全忘掉,但衡中的精神还在……”字里行间,似乎看到新城兄挎着相机,拿着笔和本子在和各种人交谈,每个人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这种幸福,是一种朝气蓬勃,一种骨子里面散发着的青春洋溢,一种不服输的舍我其谁。

第二章的“众手浇开幸福花”,共八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以人为本”的衡中人文精神。教书育人即是真感情的投入,也是一门科学。在这里,新城兄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画面:给学生熬姜汤、为学生缝补衣服、对学生人生观正确引导……在描述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上,语言或许都是苍白的,新城兄甚至是把教师的课件直接搬了出来,让我感受到了衡中不一样的上课氛围和老师的“爱生如子”。学生平时的一日三餐,也在不经意间被学校的大厨和校领导“安排得妥妥帖帖”。有张图片令我震撼,那就是手套里面全是水的煮面师傅。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泪目的瞬间,煮面师傅自己都可能习惯性地遗忘。但是,观察入微的新城兄却俯下身子,用他的独特视角,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动瞬间。在新城兄的笔下,不仅感受到了衡中对学生的爱,更感受到了衡中的与众不同。

第三章“绿叶对根的情意”中,共有七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衡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对母校的最纯洁的情意。如新城兄所言,“他们对学校的感情不仅仅是难忘,更多的是依恋、留恋、眷恋、感悟、感恩、报恩……”在新城兄的笔下,我感受到了衡中特有的“根”,一个时刻将德育放在首位的学校,一个发现、培养真善美心灵的教育之地。

第四章,“绿色的祝福”,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任正非、学生家长、校领导对衡中予以了高度评价。新城将这些评价集合在一起,竟然看得我泪目,为衡水有这么优秀的一张名片感到自豪。

第五章,“根深扎沃土”最为全篇文章的总结。新城兄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衡水精神。这种精神,是来自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是来自衡水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的熏陶,是来自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来自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永不满足的对卓越的追寻,是来自“老西藏”和大漠戈壁的胡杨、马兰精神的激励……这一切,让我不禁陷入思考,是什么让衡中、让衡水这个四线小城市被世人所熟知,是什么让衡中的学子如此优秀?如新城笔下描述的那般,是坚韧不屈的精神,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脉深厚,是不服输的放荡不羁……而这些,不正是新城兄所具有的吗?

我曾不止一次拿着这本书读给身边的人听,让他们听听真实的衡中。衡中是一种精神,一种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独特校园文化与精神支撑,一种激励万千学子不断拼搏向上精神的传承。


来源:衡水中学

编辑:高菲(实习)

审核:张 旭 赵勃阳

监制:戴俊峰

推荐阅读
热度新闻